政策因素
平板玻璃行业是充分竟争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。近年来,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、法规和标准,对玻璃行业限制新增、产能置换、生产企业能源消耗、去非标、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。行业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,行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,平板玻璃产能被严格控制,落后产能持续淘汰,僵尸产能逐步出清。
同时,政策不断推动行业优化区域布局,引导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向资源、能源富集的地区有序适度转移,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在消费地周边或平板玻璃生产地集中布局、集聚发展,鼓励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,促进行业内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。
原材料因素
平板玻璃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和燃料构成,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,原材料和燃料成本占比分别为43%和34%。原材料以纯碱和石英砂(硅砂)为主,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分别为23%和12%。其中,石英砂价值较低,价格波动相对较小,对玻璃生产成本的影响也有限。而纯碱是玻璃生产过程中主要的成本支出,市场价格波动较大,其价格变动将显著影响玻璃生产成本,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玻璃价格的波动。
燃料因素
从不同燃料的成本来看,基于国内富煤、贫油、少气的能源禀赋,煤制燃料的成本相对较低,其次是石油焦,而天然气受供给不足的影响,在所有玻璃燃料中的成本最高。若将同一地区不同燃料结构的生产企业利润进行对比,则一般使用石油焦和煤制气的企业利润较高,而天然气成本最高,生产利润相对较低。
供给因素
影响玻璃供给的因素包括玻璃生产线的新建点火、冷修停产和冷修复产三个方面。随着行业壁垒的不断提升以及新增产能增速的放缓,2016年以来,玻璃实际供给主要受到生产线冷修和复产的影响。由于玻璃的生产需要在高温窑炉中进行,窑炉温度在1000度以上,因此窑炉点火生产后必须保持连续生产,造成玻璃供给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刚性。生产线设计寿命一半在8-10年,超过设计寿命的生产线一般需要停产进行冷修。玻璃窑炉的冷修及复产难度较大、时间较长、成本较高。
玻璃生产线一旦冷修则意味者短期内难以回归,对局部市场供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,若多条生产线集中冷修,或造成市场出现供应缺口,从而引发玻璃市场价格的波动。
需求因素
玻璃作为主要建材品种之一,房地产市场是其下游最大需求来源,其中门窗玻璃、幕墙玻璃等建筑玻璃需求占比较高,而门窗、幕墙的安装主要集中在房屋竣工阶段。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来看,四季度是房地产竣工的高峰期,竣工量达到全年的一半左右。由于玻璃门窗和幕墙的采购一般至少在项目竣工前3-6个月采购,因此下半年的8-10月份是一年中玻璃需求最为旺盛的阶段,玻璃价格往往呈现上涨的趋势,全年价格高点一般出现在下半年。
玻璃需求淡季主要在春节后的2-4月份和6、7月份。一季度北方地区由于天气寒冷不适宜施工,加之1-2月春节工地放假停工等因素的影响,房屋竣工面积处于低点,对玻璃的实际需求有限,玻璃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冬储等方式吸引贸易商分担库存压力。因此,2-4月份一般是玻璃需求淡季,加之春节过后上游厂商经历季节性累库,面临较大的去库压力,叠加影响下促成了全年玻璃价格低点的出现。此外,6、7月份南方地区受雨季和高温天气影响,不利于玻璃门窗和幕墙安装作业,也会导致玻璃需求的季节性走弱。
库存因素
库存是反映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,对市场价格波动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。由于平板玻璃的销售主要采用经销模式,约占80%左右,因此行业库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,一方面是生产企业本身的库存,另一方面来自贸易商、加工商的社会库存。相对于玻璃生产企业的集中度较高,贸易商与下游加工厂体量相对较小且较分散,且整体而言去仓库化逐渐成为贸易商发展的趋势,因此一般可通过生产企业库存来反映行业的整体库存变化。
运输因素
玻璃价值量相对较低且易碎,运输成本占比大,具有相对明显的“短腿属性”,决定了玻璃生产线需要布局在原材料产地或消费地。同时这种属性也决定其销售模式的特点,在300公里内厂商主要采用密集式营销,300-800公里采用选择式分销,800公里以上一般采用独家营销。
随着销售距离的拉远,运费在玻璃价格中的占比也越高,对价格的影响程度也越大。一旦运输受到影响,导致运力不足及运费上涨,从而造成玻璃价格的波动。